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说课稿汇总(文末下载)
一、说教材
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对教材的准确理解是课堂教学展开的关键。《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从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和北京人的特征三个方面介绍了古人类在中国境内的起源,生产、生活状况。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知道北京人,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有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领略祖先的聪明才华。
根据教材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北京人的特征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史料,合作探究,学会从材料获取信息的方法,锻炼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时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以上对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北京人
【教学难点】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二、说学情
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学要实现从“关注学科”到“关注学生”的转变,研究学生学情,是我们践行新课改理念的重要开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我对本学段学情研究如下:原始社会的历史对于七年级学生过于遥远而且陌生,要使学生知道历史是一门科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考古资料、图片进行授课。教科书呈现出来的结论性语言较多,生动的描述性的语言较少,趣味性不强,如果设计不好,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会很沉闷,这节课是学习历史的第一课,能不能把课上好,直接关系他们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喜爱程度,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通俗易懂,要贴近学生,更要着眼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和学法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在学生学习过的知识和未学过的知识中间牵线搭桥,使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将基于以上的考虑,并结合历史学科的学习特点和文本内容,以多媒体教学法和活动法为手段,采用讲授法、问题探究法等。
在学法上,我采用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故事分享,激发兴趣
首先,初中阶段的历史新课导入应该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变枯燥的历史为形象直观的历史。因此我会选择请同学们课前搜集“人类起源”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做分享,根据学生的分享,我会提问人类是怎么来的?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他们生产、生活状况又如何?由此引入本课的学习《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新课教授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我会通过多媒体、史料等多种方式突破重难点。授课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历史学习能力。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展示“《远古人类的分布图》”。进而设问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是在哪里发现的?距今有多少年?学生在分析分布图以及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回答出我国境内最早的人是元谋人,是在云南元谋发现的,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北起辽河,南至珠江,在几十个地方都发现了远古人类的遗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我国已知远古人类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合人类居住、繁衍、生存。我国就是典型的发源于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在这些已知的远古人类中,年代最早的是云南元谋人,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北京人。
之后,我会继而追问: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在多媒体展示“门齿化石”“石器”图片。鉴于是考古资料图片,背景信息学生不易获取,我会对图片进行补充介绍,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过的骨头。北京人遗址中出土的化石、石器数量更多。也发现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介绍完这些补充信息后,我提出问题,从这两处遗址出土文物中,你们发现什么共同点吗?此时,学生容易回答出都能制作工具,都有用火的遗迹。
在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总结,学会用火,是人类进步史上的里程碑。之后设问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用火来做什么?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并且拉近远古时期生活和现在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历史就在身边。学生在同桌交流后,可以回答出通过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偶尔摩擦生火等方法生火。有了火可以利用火可以更好的防御猛兽,可以取暖,烤熟食物。
最后,我会进行总结学会利用火,食物的来源扩大了;有毒的食物没毒了,不好消化的变的好消化了,这就缩短了食物消化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体质和抵御野兽侵袭的能力。火的使用,是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二)北京人的发现
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同时有北京人发现过程中的小故事可以分享。教师直接讲述远比不上让学生课前自主搜集。因此我布置了课前搜集北京人发现相关故事的作业。课中,我会组织学生模拟“小记者现场报道”的形式进行教学。
首先我会承接上一个子目,进行过渡,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的起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之后设问闻名世界的北京人遗址是怎样被发现的?在发现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艰辛的历程?
问题提出后,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相关故事,进行“小记者现场报道”。
学生在报道的过程中可以回答出北京人遗址的地理位置,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最先由瑞典科学家安特生于1921年发现,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搜集资料认真的同学还分享1929年裴文中发现头盖骨化石的事迹,以此为从猿到人的学说提供了大量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同时打消了西方对中国境内是否存在原始人类的怀疑。遗憾的是,1941年12月,装有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箱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专列在从北京前往秦皇岛途中被日本宪兵劫走,从此不止去向,至此下落不明。
在学生分享完他们了解的故事之后,我会进行补充,随着裴文中、杨建中等人陆续离开人世后,人们根据他们的遗愿,将他们安葬在龙骨山上。带着生前无尽的遗憾,这些中国古人类学的先驱们在九泉之下,依旧静静地守望者这片北京猿人生活过的地方。以此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
(三)北京人的特征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小组讨论法组织教学。
首先,我会进行过渡,1966年上半年,在周口店又发现了中国猿人额骨、右顶骨残片等,这也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1941年失踪后仅存于世的头盖骨化石。紧接着展示“现代猿头骨”“北京猿人头骨”“现代人头骨”“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的对比图。提出问题,认真观察你的同学,看看古猿、北京人与现代人头像有什么不同?问题提出后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完成我在多媒体呈现的表格。完成后请小组代表分享。我的表格包括探究内容、探究结果、主要依据、结论几个部分。
学生们在细致观察,小组讨论后可以回答出,北京人的体貌特征,诸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大等,可以得出结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具备了人的特点。北京人的当时的主要生产活动是采集和狩猎。因为自然环境比较恶劣,野兽丛生,依靠个人力量没法生存,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生活。使用的石器比较粗糙,制作石器的方法比较简单,使用起来比较费力。
在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对他们小组讨论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指导。这样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能实现差异化教学。
最后,我会进行总结,通过考古发现的化石、遗址,为我们揭开了史前时期人类的神秘面纱,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人类化石、石制品和用火遗址最丰富的遗址,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研究史上的里程碑,通过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直接地证据,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环节三:课堂小结
为了更好地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我会让学生担任小老师,给我们讲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学生通过回顾我国已知远古人类的遗址主要分布地区,北京人遗址的位置,使用火的重要意义以及北京人群居、制作工具等生活、生产状况。
最后,我进行总结,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节四: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为了巩固本课教学,更好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会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么生活的?写一篇小短文,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师教学思路的体现,制定简洁的板书设计,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的重要线索,我的板书本着简单、大方、凸显课文重点的原则,首先在黑板正上方居中板书课题,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其次,画一个时间轴,重点标明元谋人和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再在时间轴的两端分别标注古猿、人。通过简洁、明了的板书,让学生对历史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时间线索。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本课以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为例,了解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南北两种类型的代表。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介绍了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展示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个世界性的贡献,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3、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比较全面的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带着问题预习教材,学会自主学习;观察图片资料,掌握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表格归类对比,初步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先民们对人类社会做出的特有的贡献,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祖先尊敬之情。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课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并采取了相应的突破方法。
本课的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为了突破本课重点,我将利用几组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两种居民的不同。
本课的难点是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突破难点的方法: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和扩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在古今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自学能力不强,针对这些特点,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法与学法
1、运用图片展示法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原始居民文化的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运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运用对比归纳法,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原始农耕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上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对比归纳能力。
四、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来完成。【故事激趣,导入新课】【预习导学,小组督查】【合作探究,展示点评】【目标检测,抽签达标】【课堂总结,知识梳理】
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我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以“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预习导学,小组督查】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编制了导学案进行预习导学。
在上课的前一天,把准备好的导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部分。课前5分钟,由各小组长检查,老师抽查并进行分数量化。学案内容如下: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 )年前;反映了( )原始农耕文化,种植( ) ,住( )房子,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已经挖掘( ),会制造简单的( )、( )和原始乐器。
②、半坡原始居民发现在( )附近的半坡村,距今( )。种植( ),住( )房子。能制造色彩鲜丽的( )。
③、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 )社会晚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和( )的国家。
目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熟悉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通过安排两次活动和四次探究,来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一: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观察图片,完成以下表格
原始居民 | 距今时间 | 生活区域 | 劳动工具 | 农作物 | 房屋样式 |
河姆渡居民 | |||||
半坡居民 |
活动过程:1、各小组自主完成表格
2、各小组展示;
3、其他小组点评修正并加以补充
4、对各小组参与的情况、展示点评进行打分
目的:通过对比,掌握南北两种原始居民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归纳能力。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探究一:通过观察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讨论他们房屋建造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过程: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归纳总结
结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南方,气候闷热、潮湿,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生活在北方,气候干燥、寒冷,住半地穴式房屋。
目的:让学生认识这两种原始居民是不同地域的典型代表,是先民们适应自然环境的长期积累。
活动二:观察3组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生产图片,然后小组讨论,每组选派一位历史解说员,说说每幅图的构造以及用途。
目的:比较两种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不同,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二:看图分析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图案,他们是什么动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与原始居民的生活关系吗?
目的:让学生认识各种经济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着的,使学生知道“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探究三
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我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这一目;然后指导学生联系第一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关系的变化。
教师提问:1、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如何分配食物的?为什么?
2、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墓葬中为什么会有随葬品?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过程: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归纳总结
结论: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出现→贫富分化、等级之分
目的: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探究四:
找一找,本课中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在现代,又有谁在水稻方面有突出的贡献?他是哪里人?我们要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目的:激发学生对先民们的尊敬之情,培养爱国情操
4、【目标检测,抽签达标】
1、西安 发现的原始聚落遗址,是北方(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 遗址是南方农耕文化(长江流域)的代表。
2、半坡原始先民种植 、 ;河姆渡原始先民种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的国家之一。
3、半坡原始先民居住的房屋是 式;河姆渡先民居住的房屋是 式。
4、南北方先民会制作 石器,历史上称为“新石器时代”。
5、【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课堂总结
西安半坡聚落 | 浙江河姆渡聚落 | |
所住地区 | 黄河流域(北方) | 长江流域(南方) |
主要动植物 | 黍、粟、猪狗 | 水稻、猪狗 |
房屋建筑 | 半地穴式 | 干栏式 |
日常生活用具 | 陶 器 | |
生产工具 | 磨制石器 |
五、教学反思
本课充分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的原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和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讲本课重点时,我把河姆渡与半坡两种原始居民整合在一起,可行与否,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远古的传说》。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理念、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远古的传说》是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课主要讲述了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文明的发展概况,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感知和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禅让”是远古时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从了解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历史演进过程的兴趣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知教材和搜集的相关资料,使学生知道炎帝、黄帝的发明对中华文明做出的贡献,引导学生将传说中黄帝部落的发明与前课介绍的考古成果图片进行印证,帮助学生分辨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社会发展观,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生在了解“禅让”含义的过程中,感受远古先民的大公无私、唯才是举等优秀品质,继承并发扬这些优秀品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和华夏族的形成历史。
教学难点:理解“禅让”的含义;了解传说与史实的联系和区别。
二、说教学理念
1、师生互动:教师设置问题有针对性,突出学生参与,突出互动探究;淡化知识背记,突出体验感悟。
2、目标生成情景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和知识构建的主要参与者。
三、说学法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能力较强,渴望亲身体验。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给予充分肯定,增强自信心。同时注重加强学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七年级学生也是十分必要的。四、说教法
依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课设计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等,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感知、探究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我遵循“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这一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整理炎、黄、蚩尤的传说资料。
(二)新课教学(40分钟)
为了顺利地实现三维目标,我将本课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受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秘炎黄
第三环节:故事演绎,走进华夏
第四环节:角色扮演,解读禅让
第五环节:创新训练,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受新知(2分钟)
播放PPT:2011年4月5日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黄帝陵隆重举行,一万多名海内外中华儿女齐聚桥山轩辕殿祭祀广场,满怀虔诚地参加公祭典礼,追念人文初祖功德,表达炎黄子孙敬意,听音乐《黄帝颂》。看完后以问题“黄帝只是传说中的一个人物,视频中的海内外华人为何要祭拜他”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新闻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营造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秘炎黄(10分钟)
活动一:杰出的首领
情境一:多媒体展示三个部落的相关地图。
问题1: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蚩尤,并讲讲他们的传说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述,可以了解学生对传说的认知程度,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总结。
问题:2:有许多为中华文明发展做出贡献的远古先民,为什么只有炎帝黄帝被尊称为中华“人文初祖”?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黄帝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伟大作用,思考炎帝黄帝被尊称为中华“人文初祖”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上述活动,达到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目的。
问题3:我们已经知道,传说中黄帝和他的部落有许多发明创造,前课介绍的出土文物哪些能印证这些传说?传说与史实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情境二:多媒体展示考古成果图片。
①河姆渡人房屋复原图 ②河姆渡人骨哨 ③大汶口陶器刻符 ④河姆渡水井复原图组织学生将组织学生将考古成果图片与传说中黄帝部落的发明创造进行比较,并出示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的概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运用史料分析法来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传说进行理性认识和甄别,从而理解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初步培养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故事演绎,走进华夏(8分钟)
说一说: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故事会: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代表黄帝、炎帝、蚩尤三个部落。各小组围绕课本内容和课前搜集的资料讨论后,派代表分别以炎、黄、蚩尤的身份讲述与其他部落间的故事。在学生讲述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顺三个部落之间的关系,并且将其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设计上述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自主学习课本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进行交流探讨,并将交流探讨的成果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出来,以此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尊敬先祖、爱我中华的情感。
第四环节:角色扮演,解读“禅让”(5分钟)
根据课本内容编排历史剧进行表演。
剧情一:部落首领召开“联盟会议”,介绍尧的优秀品质,并推举尧为联盟首领。
剧情二:尧老了,再次召开“联盟会议”,介绍舜的优秀品质,推举舜为联盟首领。什么是“禅让”?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概括“禅让”的含义,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问题4: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首领?
引导学生归纳尧、舜的高尚品德,并加以勉励。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剧表演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课本相关内容的正确感知和初步理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想象力,在表演中感受远古先民的人格魅力。
第五环节:创新训练,拓展延伸(15分钟)
知识巩固:以问题“通过本课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回顾新知,以提纲形式归纳全课知识。然后完成练习。
拓展延伸:【课后练习】除本课学习的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远古传说人物?请大家在课后搜集他们的故事并互相交流。(投影相关书籍和网站资料,为学生搜集传说故事提供帮助)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成就感,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并通过搜集交流传说故事拓展学生思维,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简洁明了的板书,构建知识结构图,进一步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七、说教学评价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利用传说故事、考古图片、音像资料等教学资源,创设多组教学活动和问题设计,以此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帮助学生以教材为基础拓宽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借古喻今的学科意识。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继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后讲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又一个重点章节,对奴隶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总结,从知识衔接上看,有继承性。同时本课又与下一节内容《青铜器和甲骨文》有密切关联,因此十分重要。
2、教材内容要素分析: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本课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和夏桀无道为汤所灭、商朝建立的史实。其次,叙述了盘庚迁殷后,商朝疆域不断扩大以及商纣的奢糜残暴和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最后,叙述了周初统治者为巩固奴隶制政权而实行的分封制和西周的灭亡。
二、说学情
1、学生学习现状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活动,但知识少,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材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2、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教学思想定位为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的分封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一学生的现状,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教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光辉的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认识到奴隶制度的进步性和残酷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二。其一是夏朝的建立。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其二是西周的分封制。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它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分封制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在不正面介绍宗法制的情况下,要使学生明了分封制的内容,难度更大。
五、说教法
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我采用问题教学法,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以图说文,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并且还采用了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为了生动形象直观,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校兴趣,提高良好的课堂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及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图片,并配以音乐,由同学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讲授新课:
第一框: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首先请同学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为学生设疑:这些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夏朝已是早期国家了),并由此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然后提出问题: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请同学分组讨论,得出结论。介绍末代暴君夏桀,首先多媒体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插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阅读教材,请同学讨论:夏桀比得上禹吗?表现在哪里?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能体会到夏朝的灭亡,并由此引出本节第二个内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第二、三框《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对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1)、提出问题:商汤为什么能灭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记忆夏的灭亡和商的建立。
(2)、指导学生讨论: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称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内容。在讨论中加深印象。
(3)、多媒体展示《商都城示意图》,请同学指出商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 请同学讲述纣王的残暴,给商的灭亡打下伏笔。
(4)、请同学表演“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在表演中使同学了解文王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 文王的做法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过渡到牧野之战。
(5)、多媒体展示《牧野之战示意图》,请同学描述当时战争的景况,得出牧野之战导致商灭亡西周建立。
(6)、最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教材23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原因,加深印象。并设问西周建立后怎样才能巩固统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第四框《西周的分封制》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难点。所以,我采用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取什么办法控制?(内容)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请同学自由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回答,各组可以互相辩论,在辩论中掌握知识,并且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 问题解决之后,多媒体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让学生到电脑前标出每一等级的名称。 最后由学生讲述“道路以目”的故事,并表演“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总结出昏君误国的教训。
(三)、课堂小结 。利用歌谣来小结。
(四)、巩固练习 。针对本课的内容和特点,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请同学制作一个夏商西周的大事年表,可以自己设计,并展示,教师给予评价。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青铜器与甲骨文》,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角度来简要阐述我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处理。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同时本课也本学期的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它。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甲骨文和金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
2.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
能力目标
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现怎样体现了商朝的社会经济的繁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三星堆青铜文化,想象古蜀国的社会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文化是古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平等观念。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教学难点:甲骨文(设计意图: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较难讲述清楚;因为甲骨文与现代的文字有较大的差别,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将甲骨文作为本课的难点。)
三、教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设计意图: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设计意图: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课效率)
四、说学法
1. 分析归纳法
2. 自主探究法
3. 总结反思法(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破解甲骨文之谜:认真观看下面的视频,回答问题,看看谁回答的最准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视屏《甲骨占卜的源流》,
1 、商朝人为什么要占卜?
2、在商代能够进行占卜的是什么人?
3、他们遇到什么事会去占卜?
4、这些文字主要刻写在什么上面?
学生回答:1. 因为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迷信鬼神
王室贵族
3. 风雨、收成、征伐、疾病、生育等
4. 龟甲和兽骨上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七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年龄还小,兴趣往往会支配着学习行为。通过影片和设问来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带着探究问题的好奇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在教学中设置疑点,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疑问,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讲授新课
1.甲骨文的含义——商朝时期刻在龟骨和兽骨上的文字。
教师出示图片——龟甲刻辞和牛骨刻辞
(生)刻在龟骨和兽骨上的文字
2.甲骨文的发现地点——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教师出示图片——殷墟遗址(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师)问题:回想上课时看的视频,商朝时人们为何要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那时的文字记载了什么内容?
(生)回答略
(师)商朝时期,占卜之风盛行,贵族遇事都要占卜,占卜就是预测凶吉,其方法是在龟甲或兽骨上钻眼、火烤,凭借裂后的裂纹形态走势预测凶吉,并将预测结果刻在上面,以期以后验证,因此,甲骨文就是商朝人占卜的记录,故甲骨文又称为卜辞。
3. (1)甲骨文发现的价值: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讨论:甲骨文的发现为何对研究商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生)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的内容涉及到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以及阶级关系,记录了商朝后期大量的史实,具有及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2)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讨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怎样理解?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生)讨论略
(师)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专门研究古文字的专家早就指出,甲骨文又具备了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示、会意、转注、假借、形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都是用这六种方法创造出来的,而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这六种方法,所以我们说,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又因为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许多就是由甲骨文发展变化流传而来的,所以我们说,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猜谜大比拼
用幻灯片展示甲骨文,让学生讨论,写出相对应的现代汉字。(设计意图:由于学生自身的特点,上课会注意力会不集中所以采用猜谜大比拼,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对甲骨文有生动形象的了解。)
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设计意图:通过汉字演变过程的演示,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青铜器
1.青铜器名称的由来
(生)回答略
(师)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因颜色发青,所以叫青铜。青铜器是将铜、锡、铅按一定比例放在一起,以木炭为燃料,经高温冶炼为青铜溶液,再经过陶范法铸造而成。
2.商朝青铜铸造业的高度发展
(师)想一想:商朝使青铜器有那些种类?
(生)种类繁多,有礼器、饮食器、兵器、工具等数十种。
教师出示图片:展示大量的图片。欣赏各式各样青铜器。(设计意图:通过大量图片的展示,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各种青铜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
教师出示图片——司母戊鼎并播放《司母戊鼎》(设计意图:影片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司母戊鼎。)
(生)出土时,因鼎的腹内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
(2)司母戊鼎的特点
(生)司母戊鼎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3)司母戊鼎的铸造
(生)讨论铸造的过程:司母戊鼎的铸造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司母戊鼎铸造工程的总设计师,你会怎样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并由此评选出“最佳工程创意奖”。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应重在点拨,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性总结,使学生明确了解司母戊鼎的复杂铸造工艺。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设置,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创造活动的能力。学生思考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培养了他们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驾驭、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鉴于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评选“最佳工程创意奖”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与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具体操作:
①两道数学题的计算:提问形式参照《开心辞典》及主持人风格。
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公斤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公斤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
通过学生自己的计算,能够较为形象的了解铸造司母戊鼎的复杂。
②铸造过程的六项工程难题:
为什么一定要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同时进行浇铸?
怎样才能协调好250人同时行动?
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怎样才能保证70个坩埚的铜液同时达到指定温度?
在没有任何起重机械辅助的情况下,怎样通过人力搬动滚烫的坩埚?
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浇铸?
(设计意图:这项六工程难题设置的意图并不是在于真正要求学生能够找到解决方案,而是学生通过思考并试着解决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司母戊鼎铸造的复杂,由此对商朝的工匠们能够铸造出如此宏伟的青铜器感到钦佩,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师)想一想:司母戊鼎的铸造成功反映了什么?给了我们今天哪些启示?
(生)回答略
(师)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业水平的高超和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
启示:做事应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四)、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C )
A.尧舜禹时代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2.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C )
A.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 B.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C.竹帛书出现于春秋时 D.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二、双项选择题
1.商周的文字是( CD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金文
2.南朝是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那时的青铜器的代表是( AC )
A.司母戊鼎 B.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
C.四羊方尊 D.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
三、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①此器皿的名称是什么?它是哪个朝代的青铜艺术?
商朝的四羊方尊
②为什么说它是青铜器中名闻中外的精品?
因其造型雄奇,工艺高超,是享誉中外的青铜艺术精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可以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巩固课堂知识,有助于教学反思;同时加强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甲骨文
1.甲骨文的含义——商朝时期刻在龟骨和兽骨上的文字。
2.甲骨文的发现地点——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3.甲骨文发现的价值
4.文字的演变
二、青铜器
1.青铜器名称的由来
2.商朝青铜铸造业的高度发展
3.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
(1)名称的由来
(2)司母戊鼎的特点
(3)司母戊鼎的铸造
(4)出土地点——殷墟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有利于增强学生记忆.)
↓
下载完整WORD电子版请扫码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公众号发送消息
【671】这3个数字获取
长按点击关注
▼
▼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识别直接下载
▼ 电脑端下载网址
http://jazpan.com/box/166.html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识别直接下载
▼http://jazpan.com/box/166.html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